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问题三

  高校建“家长群”是不是普遍现象

  建“家长群”的高校是少数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 吕晓慧

  近年来,跟“家长群”有关的负面新闻不少,像中小学老师在“家长群”里布置作业,有的还点名表扬、批评学生,让家长产生了焦虑和反感。大学入学前,一些考生家长会自发建立“报考信息分享群”;当孩子被高校录取后,更有家长乐此不疲地组建“新家长群”。家长们在群里分享讨论孩子入学报到攻略、学生在校生活琐事等信息……以至于有大学生感叹:“家长们的交流频次比我们在校同学都高,同学还不认识,家长们却已经很熟悉了,这真有点儿让人窒息。”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教育工作者努力调动更多力量加入到学生培养中,力争做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全方位关注和促进。期间,高校也在不断反思家校合作的方式和尺度。应该说,一些高校建“家长群”的初心肯定是好的,希望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学生的有效联络人,反馈或通知一些重要的学生情况,这也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实际上,建“家长群”的高校只是少数。

  那么,高校如何与家长沟通?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抓住新生入学报到的契机,采取家长课堂、家长见面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包括校院历史、师资力量、学生培养环节、未来就业选择、辅导员、班主任见面等,有的高校还会向家长科普大学阶段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等。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大学心理》必修课中,有一节《理解原生家庭》,老师会讲述原生家庭的构成与结构、家庭成员间应对冲突的方式、爱的五种语言等,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理解自己的家庭、理解父母的不易,内心充满力量地踏上未来发展之路。放寒假以来,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各院系辅导员讨论了如何开展寒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访活动,辅导员们就家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展开了梳理和讨论。在实地家访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原生家庭情况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认识,并能从学生的成长环境角度更加多维地理解学生、支持学生,这些举措都是高校主动进行家校合作的积极探索。

  从高校角度来说,教育工作者非常愿意和家长达成共识,但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毕竟,学生已经成年,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尊重他们个人的隐私权和决策权,并为他们保留必要的个人空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的原则是尽量不造成对学生家长的额外打扰,也不希望家长对高校工作过多干预。一般情况下,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学业预警或违法违规等重要情况时,辅导员会联系家长沟通情况,寻求更多的工作合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不少家长“添乱”的案例。比如,有的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出于对孩子的积极关注,家长会每天一早儿定点提示辅导员:请今天一定要对孩子怎样怎样……类似的督促给辅导员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所以,家校沟通过程中,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需要把握好“度”,明确彼此的边界,切不可盲目为之。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部门会群策群力,编制研发更加丰富、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操作价值的家校合作指导方案,助力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也要从娃娃抓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